【诗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影响。然而,很多人对《诗经》何时被正式称为“经”这一问题并不清楚。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诗经》最初并不是作为经典文献而存在,而是作为民间歌谣和礼仪用诗的集合。在先秦时期,它更多地被看作是“诗”,而非“经”。直到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诗经》才被纳入官方教育体系,并逐步确立为“经”的地位。
在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被确立为官方学术,孔子所传的经典被尊为“六经”,其中包括《诗》。自此,《诗经》正式被称为“经”,并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诗经”这一名称本身是在后来逐渐形成的,早期并没有“诗经”这个称呼,而是称为“诗”或“诗三百”。
二、关键时间点一览表
| 时间阶段 | 发展情况 | 是否称“经” |
| 先秦时期 | 《诗》为民间歌谣与礼乐用诗,尚未定为经典 | 否 |
| 汉初(汉高祖至汉武帝) | 儒家思想开始复兴,但尚未正式列为“经” | 否 |
|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 | “六经”确立,其中包含《诗》 | 是 |
| 汉代后期 | 《诗经》被广泛用于教育与科举 | 是 |
| 宋代以后 | 《诗经》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部分 | 是 |
三、结语
《诗经》从最初的民间诗歌发展为儒家经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在汉代被正式称为“经”,标志着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