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意思是什么】“始作俑者”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指最早制作陶俑的人,后来引申为“第一个做坏事的人”或“引发问题的根源”。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率先做出不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人。
一、
“始作俑者”字面意思是“最早制作俑的人”,但在现代汉语中,它被用来形容那些首先发起某种不道德、不合理或有害行为的人。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指责某人是事件的起因或罪魁祸首。
在使用时,“始作俑者”通常不是直接指代一个人,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根源。因此,在写作和口语中,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始作俑者 |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 字面意思 | 最早制作俑的人 |
| 引申意义 | 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引发问题的根源 |
| 词性 | 名词(也可作动词)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责任源头 |
| 近义词 | 首恶、罪魁祸首、元凶 |
| 反义词 | 跟进者、追随者、受害者 |
| 使用场景 | 批评、指责、分析问题根源 |
| 注意事项 | 不宜用于正式场合,易引起争议 |
三、使用示例
- 例句1:这起丑闻的始作俑者竟然是公司高层,他们为了利益不惜牺牲员工权益。
- 例句2:他只是个始作俑者,真正幕后黑手还在后面。
四、注意事项
虽然“始作俑者”是一个常见成语,但因其贬义较强,在正式或书面语中使用时需谨慎。尤其在涉及他人时,应确保有充分依据,避免无端指责。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始作俑者”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行为后果的深刻反思。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