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是什么意思】“鞭长莫及”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虽然有心帮助或干预,但由于距离太远、力量不足,无法达到目的。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无奈的状态,即想做某事却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鞭长莫及 |
拼音 | biān cháng mò jí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释义 | 虽然有心帮助或干预,但因距离太远或能力有限,无法实现。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完成某事的情况。 |
近义词 | 力不从心、无能为力、鞭长不及 |
反义词 | 得心应手、得力助手、力所能及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中 | 公司总部在外地,我们这边的员工遇到问题,总部鞭长莫及,难以及时解决。 |
家庭中 | 爷爷生病了,我远在外地,只能通过电话关心他,鞭长莫及,心里很着急。 |
国际事务 | 有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组织虽然想调解,但鞭长莫及,难以真正介入。 |
三、成语故事(简要)
“鞭长莫及”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晋国大夫荀林父在作战时,看到敌军逼近,想要用鞭子抽打战马前进,但发现鞭子太短,无法触及马腹,于是感叹“鞭长莫及”。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即使有意愿,也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目标。
四、总结
“鞭长莫及”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人们在面对某些事情时,虽然有心无力、力所不及的无奈状态。它不仅用于日常交流,也常见于文学和正式场合,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处境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