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在国家统计工作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各地的行政区划及城乡分布情况,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这一代码系统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用于对各个行政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并为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提供基础支持。
该代码不仅涵盖了省、市、县、乡(镇)四级行政区划,还对每个区域的城乡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主要功能
1. 行政区划管理:明确各级行政区的归属关系,便于数据的层级管理和汇总。
2. 城乡分类识别:区分城市与乡村区域,有助于分析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 数据标准化:统一编码规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 统计工作支撑:为各类普查、抽样调查、年度统计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二、代码结构说明
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通常由6位或12位数字组成,具体如下:
代码位数 | 说明 |
6位代码 | 表示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行政区划 |
12位代码 | 在6位基础上,增加乡镇级和村级行政区划信息 |
例如:
- 110000:北京市(省级)
- 110105:北京市朝阳区(县级)
- 110105001: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乡镇级)
此外,城乡划分代码一般在12位代码的基础上,再添加1位数字表示城乡属性,如:
城乡代码 | 含义 |
1 | 城市 |
2 | 乡村 |
三、实际应用案例
地区名称 | 区划代码 | 城乡代码 | 类型 |
北京市东城区 | 110101 | 1 | 城市 |
河北省石家庄市 | 130100 | 1 | 城市 |
山东省青岛市 | 370200 | 1 | 城市 |
湖南省张家界市 | 430800 | 1 | 城市 |
四川省凉山州 | 513400 | 2 | 乡村 |
四、总结
“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是国家统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各类统计数据提供了清晰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编码规则。通过对区划和城乡属性的准确划分,能够更有效地支持政府决策、社会研究和经济分析等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一代码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更加精细化的数据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