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挡车歇后语】“螳臂挡车”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以弱抗强的行为。它来源于《庄子·人间世》中的寓言故事,讲述一只螳螂在面对一辆车时,试图用它的大钳子去阻挡车辆前进,结果被碾压而死。这个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力量悬殊下盲目抵抗的可笑与悲惨结局。
在民间文化中,“螳臂挡车”也常被用作歇后语,其完整的表达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这一说法不仅保留了原意,还进一步强调了行为的荒谬性。
一、
“螳臂挡车”出自《庄子》,原本是寓言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和歇后语,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明知自己力量不足却仍然强行对抗的行为。该歇后语强调了主观努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提醒人们要认清自身实力,避免无谓的牺牲。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庄子·人间世》 |
| 原意 | 螳螂用大钳子挡住车轮,结果被碾压而死 |
| 引申义 | 比喻不自量力、以弱抗强 |
| 歇后语 |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盲目反抗强大对手、自不量力的行为 |
| 文化意义 | 提醒人们要认清现实,避免无谓的冲突与牺牲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
通过了解“螳臂挡车”的来源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句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