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时,秦昭王使使者谓赵王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于是蔺相如出,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秦。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遂遣之。相如至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秦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翻译
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在赵惠文王的时候,秦昭王派遣使者告知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及其他大臣商议对策:如果给予秦国,恐怕无法得到秦国的城池,只是被欺骗罢了;如果不给予,又担心秦国大军压境。一时间难以决定,于是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才,但未能找到合适人选。
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说道:“大王若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将城池交付给赵国,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但如果城池没有交付,我一定完好无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听后便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并接过和氏璧观赏。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递给身边的嫔妃和侍从观看,众人齐声欢呼万岁。
蔺相如观察到秦王根本没有归还赵国城池的意思,于是上前说道:“这块玉璧上似乎有些瑕疵,请允许我指给您看。”秦王将玉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趁机抓住玉璧退到柱子旁边,背靠着柱子,愤怒地瞪着秦王,说道:“大王想要得到这枚玉璧,派人送来书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国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用空洞的话索取玉璧,归还城池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商议的结果是不愿意将玉璧交给秦国。我认为即使是普通人之间的交往都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呢!况且为了这么一块玉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此,赵王特意进行了五天的斋戒仪式,然后让我带着玉璧前来,亲自在朝廷上递交国书。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对贵国的尊重。然而,当我来到这里之后,大王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让我不停地等待,直到现在才接见我。而且,您得到玉璧之后,又把它展示给嫔妃们取乐,这完全是对我的侮辱。由此可见,大王根本没有归还赵国城池的诚意。如果您执意要威胁我,那我也只能与玉璧同归于尽了!”
……
以上便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部分原文及其翻译。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能感受到当时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的合作与竞争,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