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手舞足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高兴、激动时的样子。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极度喜悦或兴奋时的表现。
一、
“手舞足蹈”原意是指手和脚都舞动起来,形容人情绪激动、高兴到极点的样子。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灵台》,原文为“庶民子来,于胥乐兮;钟鼓乐之,磬筦将之”,后世引申为形容人因高兴而动作夸张。现代汉语中,“手舞足蹈”多用于描写人在快乐、兴奋或激动时的行为表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手舞足蹈 |
拼音 | shǒu wǔ zú dǎo |
含义 | 形容人因高兴、激动而做出夸张的动作,如手舞动、脚跳动等。 |
出处 | 《诗经·大雅·灵台》(原句为“钟鼓乐之,磬筦将之”) |
用法 | 常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形容人情绪高涨时的表现。 |
近义词 | 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手舞足蹈 |
反义词 | 面无表情、冷若冰霜、心如止水 |
例句 | 他听到自己通过考试的消息后,兴奋得手舞足蹈。 |
三、补充说明
虽然“手舞足蹈”最初出自《诗经》,但其作为成语的广泛使用是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生动性,也反映了人们在表达情感时的形象化语言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因为开心而表现得非常激动。
结语:
“手舞足蹈”不仅是对情绪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它的含义与出处,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