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襟肘见的辞典修订版】“掣襟肘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原意是指拉住衣襟和肘子,形容被牵制、束缚,无法自由行动。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语较少使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随着《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的不断修订,对这类词语的解释也逐渐趋于准确与全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掣襟肘见”的含义及其在辞典中的变化,本文将从词语释义、出处来源、用法示例以及辞典修订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词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掣襟肘见 |
拼音 | chè jīn zhǒu jiàn |
释义 | 原指拉住衣襟和肘子,比喻受到牵制、限制,无法自由行动。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朱之父,以不忠于君,而死于郑,其子又为郑人所执,是谓掣襟肘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受制于人,难以自主。 |
修订单位 |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
修订内容 | 明确了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增加了使用示例,增强了可读性与实用性 |
二、辞典修订说明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过程中,编者对一些冷僻词汇进行了梳理和补充,旨在提升辞典的完整性与实用性。对于“掣襟肘见”这一词语,修订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 释义更清晰
原版本中对该词的解释较为简略,修订后增加了“比喻受制于人,难以自主”的引申义,使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
2. 出处明确化
修订版中明确了该词出自《左传》,并标注了原文出处,有助于读者追溯其文化背景。
3. 增加使用示例
例如:“他在会议上掣襟肘见,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掌握该词的使用场景。
4. 语言风格更贴近现实
修订后的表述更加口语化,避免过于文言化的表达,使该词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使用。
三、使用建议
虽然“掣襟肘见”属于较为少见的成语,但在正式写作或文学分析中,适当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不过,由于其语义较为晦涩,建议在使用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以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四、结语
“掣襟肘见”作为传统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辞典的不断修订,这一词语的解释更加全面、准确,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使用参考。通过了解其出处、释义及用法,我们不仅能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也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冷门成语或辞典修订内容,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