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中,《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充满悲情色彩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下层百姓的艰辛生活。
原诗如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这样表达: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在路上遇到同乡人询问:“我的家里现在还有谁活着呢?”远远望去那便是我家啊,只见坟墓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和柏树。兔子从破旧的洞穴里钻进钻出,野鸡在房梁上扑腾飞翔。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物,井台边也生长着野葵菜。把谷子舂好用来煮饭,采摘葵菜来制作汤品。当饭菜都煮好了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该送给谁一起享用。走出门外向东张望,不禁泪流满面湿透了衣襟。
这首诗通过一位老兵归乡后所见所感,深刻地表现了战乱年代家庭破碎、亲人离散的社会现实。老兵从少年离家到暮年归来,本以为能够与家人团聚,却发现自己早已无亲无故,甚至连一个可以共享食物的人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巨大摧残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无助之情。同时,通过对荒凉家园景象的具体描写,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