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出自哪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被用来表达边塞将士戍边守土、功业未立、无法归家的悲壮情怀。这句话虽然在现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但其出处却并不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
以下是对该句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原文出处分析
“燕然未勒归无计”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部古代经典文献或著名诗人的作品,而是后人根据古文意境进行的改编或化用。最接近的来源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塞下曲》中的一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以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其中,“燕然未勒”出自东汉时期班超的故事。班超曾驻守西域多年,功勋卓著,但因未能完成“勒石燕然”的功业(即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被认为未能完成使命。后来,“燕然未勒”便成为未建功立业、不能归乡的象征。
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实际上是将“燕然未勒”这一典故与“归无计”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学化表达,而非出自某一个具体作者的原句。
二、常见误传与引用情况
项目 | 内容 |
误传来源 | 常被误认为出自《渔家傲·秋思》或《塞下曲》等古诗词 |
实际出处 | 并非直接出自任何一首古诗,而是后人根据历史典故和诗意创作的句子 |
使用频率 | 在现代文学、影视剧、网络文章中广泛使用,尤其是表达边疆将士情感时 |
最早使用时间 | 无法确定,推测为近代以来的文学创作 |
三、总结
“燕然未勒归无计”虽常被误认为出自古诗,但实际上并非出自某一位具体的古人之手。它更像是一种对历史典故的再创作,融合了“燕然未勒”的典故与“归无计”的情感表达,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句子。
若要准确引用,建议使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为现代文学中的常用表达,并注明其出处为“化用自古文意”。
结语:
“燕然未勒归无计”虽非古诗原句,但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边塞将士的忠勇与无奈。在今天,它依然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