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成语故事揭竿而起成语解释】“揭竿而起”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民因不满压迫而奋起反抗。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对“揭竿而起”这一成语的详细解读与总结。
一、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揭竿而起”最早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陈胜、吴广因征发戍边,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为了保命,他们决定起义,于是“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召民众一同反抗暴政。
这个故事展现了底层人民在极端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决心和勇气,也奠定了“揭竿而起”作为反抗象征的含义。
二、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出处 | 《史记·陈涉世家》 |
字面意思 | 扛起竹竿,表示起事 |
引申义 | 形容人民因不满压迫而奋起反抗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群众性反抗或革命运动 |
近义词 | 起义、反抗、揭旗而起 |
反义词 | 奉命行事、顺从、沉默 |
三、成语的现实意义
“揭竿而起”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成语,它在现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用来形容:
- 社会不公下的反抗:如对腐败、不平等现象的抗议;
- 政治变革的开端:如某国爆发的民主运动;
- 个人觉醒后的行动:如个体意识到自身权益被侵犯后采取的反抗行为。
这个成语提醒人们,面对压迫时,沉默不是唯一的出路,适时的反抗可能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四、总结
“揭竿而起”是一个承载历史与现实双重意义的成语,它既反映了古代人民反抗暴政的精神,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勇于面对不公、敢于发声。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含义和使用场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小结:
“揭竿而起”源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现多用于形容人民反抗压迫的行为。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实的警示意义。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其出处、释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内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