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什么结构的成语】“守株待兔”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汉语成语,源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不再耕作,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下一只兔子,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指望侥幸获得成功的人。
一、成语结构分析
从语法和结构上看,“守株待兔”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组成的四字成语。具体分析如下:
成语 | 结构类型 | 分解说明 |
守株待兔 | 动宾 + 动宾 | “守株”是动词+名词结构(动宾),“待兔”也是动词+名词结构(动宾) |
二、结构详解
1. “守株”
- “守”是动词,表示“守护、等待”。
- “株”是名词,指“树桩”。
- 组合起来,“守株”意思是“守着树桩”,即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
2. “待兔”
- “待”是动词,表示“等待”。
- “兔”是名词,指“兔子”。
- 组合起来,“待兔”意思是“等待兔子”,即希望意外收获。
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链:先守着树桩,然后等待兔子,从而表达一种被动、消极的行为方式。
三、总结
“守株待兔”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成语,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它不仅在形式上符合汉语成语的常见结构,而且在意义上也传达出深刻的道理——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果。
成语 | 结构类型 | 含义 | 常用场景 |
守株待兔 | 动宾 + 动宾 | 比喻不主动努力,寄望侥幸成功 | 用于批评懒惰或不思进取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