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引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背景。
“烂柯人”这一典故出自南朝梁代任昉所著的《述异记》。故事讲述的是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两位童子下棋。他被棋局吸引,便停下来看。一旁的童子递给他一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吃,他吃了之后感觉不饿也不渴。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身边的斧头已经朽烂了,而他回到村里,却发现人事已非,原来自己已经离开了村庄几十年,村中的人早已不认识他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世事变迁之大,也暗含了人生如梦、岁月无情的感慨。刘禹锡在诗中借用“烂柯人”的典故,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多年在外,归来后物是人非、感慨万千的心情。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这首诗写于他从巴山楚水返回洛阳途中,面对昔日故友的离别与重逢,他用“烂柯人”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既有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
因此,“到乡翻似烂柯人”不仅是一个文学典故的引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