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既不完全无用,又没有实际价值,让人难以取舍。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典故,后来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喻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物。
一、
“鸡肋”原意是指鸡的肋骨,肉少而无味。后引申为对某些事物的评价,表示其作用不大,但又不能完全舍弃。在现代语境中,“鸡肋”多用于描述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项目、关系或决策,虽然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好处。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鸡肋 |
拼音 | jī lè |
含义 | 原指鸡的肋骨,肉少无味;引申为事物虽有存在价值,但作用不大,令人难以取舍。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用法 | 多用于比喻某种事物或行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近义词 | 烂尾、无用、多余、可有可无 |
反义词 | 精髓、核心、关键、重要 |
示例 | 这个项目就像鸡肋,投入不少却收获不多。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工作场合:一个部门长期存在,但对整体业绩贡献不大,可以说它是“鸡肋部门”。
- 人际关系:一段感情已经失去激情,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彻底放弃,可以称为“鸡肋关系”。
- 生活选择:一项投资回报率低,但因前期投入较多而难以放弃,也可说是“鸡肋型决策”。
四、结语
“鸡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某些事物时,要理性判断其价值,避免陷入“明知无用却难舍”的困境。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会取舍,才能更高效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