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孟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2025-09-04 07:16:32

问题描述:

孟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真的熬不住了,求给个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4 07:16:32

孟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其中“孟子二则”通常指的是《孟子》中两篇较为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别讲述了孟子关于仁政、民本等思想的核心观点。以下是对“孟子二则”的原文与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孟子二则”一般指的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两段文字,分别是:

1. “寡人之于国也”:讲述孟子对梁惠王提出治国之道的看法,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天时不如地利”:阐述战争中地理优势与人心向背的关系,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则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理念,尤其是对“仁政”、“民心”等概念的深入探讨。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序号 原文(节选) 翻译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已经非常用心了。如果河内发生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把粮食运到河内。
2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河东发生灾荒也是如此。观察其他国家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3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但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8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围攻它,一定是因为有利的天时;但仍然不能取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9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粮草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三、总结

“孟子二则”是《孟子》中极具思想深度的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逻辑推理,表达了孟子对仁政、民心、道德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从“寡人之于国也”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天时不如地利”则强调了“人和”在政治与军事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内容不仅在古代具有指导意义,在今天依然能引发人们对政治、道德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孟子》其他篇章或相关背景知识,可继续查阅《孟子》全书或相关研究资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