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秉笔直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它字面意思是“拿着笔直接书写”,引申为根据事实,不加掩饰地如实记录或表达。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史官或文人记录历史、撰写文章时的公正、客观态度。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秉笔直书 |
拼音 | bǐng bǐ zhí shū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含义 | 指根据事实,不加掩饰地如实记录或表达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写作、记录、评论等行为的客观性 |
近义词 | 实事求是、据实记载、直言不讳 |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歪曲事实、隐瞒真相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秉笔直书”最早见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故事。当时赵盾是晋国的权臣,而他的部下赵穿杀了晋灵公。董狐在史书中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自己没有杀君,但董狐坚持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你身为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也不讨伐贼人,那么不是你是谁?
董狐的做法体现了他作为史官的职责——秉笔直书,不避权贵。这一行为被后人称赞为“良史”。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秉笔直书”不仅仅适用于史官或历史记录,也可以用来形容:
- 记者报道新闻时的客观公正
- 学者研究时的实事求是
- 作家写作时的真实表达
- 官员在报告中不夸大、不隐瞒事实
它强调的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价值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
四、总结
“秉笔直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对事实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在当今信息纷繁的时代,保持“秉笔直书”的态度尤为重要。
总结点 | 内容 |
含义 | 根据事实如实记录或表达 |
来源 | 《左传》中董狐的史官行为 |
精神 | 客观、公正、真实 |
应用 | 历史记录、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 |
现代意义 | 弘扬实事求是、反对虚假与隐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