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的典故?】“仗义每多屠狗辈”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身份卑微、职业低贱的人,反而更具备正义感和侠义精神。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一、出处与含义
这句话最早出自清代文学家赵翼的《瓯北诗话》,原文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是:讲义气的人往往来自社会底层,比如杀狗的屠夫;而忘恩负义的人却常常是受过教育的读书人。
这里的“屠狗辈”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杀狗的人”,而是指从事低贱职业、地位低下的人群。他们虽身处社会边缘,却往往更具人性光辉与道德操守。
二、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十分明显。士人被视为社会精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商人、手工业者、屠夫等则被归入“下九流”。然而,正是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关键时刻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忠诚与道义。
例如:
- 荆轲刺秦王:荆轲原是燕国的游侠,出身并不显赫,但他为了国家大义,毅然踏上刺杀秦王的道路。
- 梁山好汉: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如鲁智深、武松、李逵等,皆出身草莽,却重情重义,行侠仗义。
这些人物形象在民间传说中被广泛传颂,进一步强化了“仗义多屠狗辈”的观念。
三、现实意义
这句古语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反映了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有时候,真正的正义与担当,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学历或地位,而在于他是否愿意为他人挺身而出。
现代社会中,“屠狗辈”可以理解为那些默默无闻、不被重视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职业,但往往拥有最纯粹的良知与勇气。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句子来源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 |
原文 |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
含义 | 讲义气的人多是社会底层人士,而忘恩负义的多是受过教育的读书人。 |
屠狗辈 | 指从事低贱职业、地位低下的人,如屠夫、游侠等。 |
历史背景 | 古代士农工商等级制度下,底层人民常具侠义精神。 |
现实意义 | 真正的正义与担当,不一定来自高阶层,也可能来自平凡人。 |
结语:
“仗义每多屠狗辈”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不要以身份论英雄,真正值得敬重的,是那些在危难时刻敢于担当、坚守道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