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典故】“集腋成裘”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比喻积少成多、聚小为大。这个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中的记载,讲述了一个关于积累与坚持的故事,寓意深刻,值得后人深思。
一、典故来源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因贫穷而投靠孟尝君门下。起初,他并未受到重视,只被安排做一名食客。但冯谖并不气馁,而是默默做事,逐渐赢得了孟尝君的信任。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去薛地收债。冯谖到薛地后,并没有按照常规收取债务,而是将欠债人的契约全部烧毁,让百姓免于还债之苦。回程后,孟尝君对此感到不解,冯谖解释说:“您让我收债,我却把债都免了,是为了为您赢得民心,这正是‘集腋成裘’的道理。”孟尝君听后大为赞赏,从此更加重用冯谖。
二、成语释义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做成一件皮衣。比喻积少成多,聚小为大,强调通过不断积累,最终可以达成大的成果。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集腋成裘”常用于鼓励人们注重积累,尤其是在学习、工作和创业等方面。它提醒我们:
- 每一点努力都不白费;
- 长期坚持比短期爆发更重要;
- 小事积累也能成就大事。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出典人物 | 冯谖、孟尝君 |
成语含义 | 积少成多,聚小为大 |
寓意 |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鼓励坚持不懈 |
现代应用 | 学习、工作、创业等领域的积累过程 |
延伸意义 | 不轻视小事,重视长期价值 |
五、结语
“集腋成裘”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点滴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建设中,都应该学会“集腋”,才能最终“成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