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悲天悯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世间的苦难充满同情和怜悯,尤其是对百姓的疾苦、社会的不公感到深切的忧虑和关怀。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爱”与“忧民”的精神,也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心怀天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悲天悯人 |
拼音 | bēi tiān mǐn rén |
词性 | 形容词/动词(多作形容词)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后世引申为“悲天悯人”。 |
含义 | 对天地间万物的苦难感到悲伤,对他人遭遇不幸表示同情和怜悯。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有爱心、有责任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悲天悯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孔子提倡“仁”,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理解;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同情心是仁德的起点。
后来,这一思想逐渐演化为“悲天悯人”,不仅包含对个人命运的同情,更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国家命运的关注。历史上许多文人志士,如杜甫、白居易等,都以“悲天悯人”为创作理念,写下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三、成语用法示例
句子 | 解析 |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作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 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
这位医生总是耐心倾听病人的痛苦,真是个“悲天悯人”的人。 | 赞美他具备同情心和责任感。 |
他虽身处高位,却始终不忘“悲天悯人”的初心。 | 强调其保持善良本心,关心社会。 |
四、常见误解与辨析
问题 | 解答 |
“悲天悯人”是不是只指对天的悲悯? | 不完全是。虽然“悲天”含有对自然或命运的感慨,但重点在于“悯人”,即对人的同情。 |
是否可以用在贬义语境? | 一般用于褒义,表示高尚的情操。若用在贬义,可能带有讽刺意味,比如“只会悲天悯人,无能为力”。 |
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 | “同理心”是心理学概念,强调理解他人感受;“悲天悯人”更强调情感上的共鸣与行动上的关怀。 |
五、总结
“悲天悯人”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体现的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它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也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道德素养。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悲天悯人、成语解释、儒家思想、同情心、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