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的典故】“集腋成裘”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比喻积少成多、聚小为大。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齐国的谋士冯谖通过积累微小的利益,最终实现长远目标的故事。
典故背景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好客闻名,门下有众多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门客,起初并不被重视,但他却默默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他通过替孟尝君收债、建立信誉、广结人缘等方式,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最终,当孟尝君失势时,正是这些积累下来的人情和关系帮助他重获权力。
这个故事体现了“集腋成裘”的精神——即通过不断积累微小的力量或资源,最终形成强大的整体。
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集腋成裘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典故来源 | 冯谖为孟尝君积累人脉与利益 |
成语含义 | 积少成多,聚小为大 |
使用场景 | 形容通过积累微小力量达成重大成果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创业、学习、工作中的长期积累过程 |
相关成语 | 积沙成塔、聚沙成塔、积羽沉舟 |
小结
“集腋成裘”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积累、持续努力的结果。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都离不开这种“点滴积累、终成大事”的精神。